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吉林省工业产品准产证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15:26:55  浏览:99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工业产品准产证管理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政令[2001]第132号


《吉林省工业产品准产证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8月27日省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 长 洪虎
  
二○○一年十月十日


吉林省工业产品准产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保证工业产品质量,保护用户、消费者和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实行工业产品准产证(以下简称准产证)管理制度。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工业产品包括尚未列入国家生产许可证目录的少数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涉及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部分工业产品。

  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工业产品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实行准产证管理的产品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省准产证的核发工作,具体工作由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机构负责。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准产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工业产品,生产者须按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办理准产证;未取得准产证的,不得生产。

  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工业产品未取得准产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

  第六条 生产企业取得准产证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二)产品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应符合企业标准;(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实施的标准文件和由企业自身制定的完备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四)具备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计量器具;(五)具有保证产品质量和进行正常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计量检验人员,并能够严格按照图纸、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进行生产、试验和检测;(六)建立有效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七)国家、省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列入准产证管理目录产品的生产单位,须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取得准产证的书面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申请后组织审查。

  第八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应当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并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

  第九条 经审查和检验,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符合规定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5日内颁发准产证,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公告获证企业名录;不符合规定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销售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外省工业产品,该产品在外省也实行准产证管理的,销售单位须持有产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放的准产证。产地省未实行准产证管理的,销售单位应持有具有法定检验资格的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合格型式试验报告及本办法第六条规定取得准产证所需的相关技术文件,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后方可销售。

  第十一条 未实行准产证管理的工业产品拟销往外省,外省要求出具准产证的,有关单位可直接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接到书面申请后15日内组织审查并作出是否发放准产证的书面答复。

  第十二条 准产证实行全省统一的标记和编号,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制作。

  第十三条 取得准产证的企业,须在产品标签、包装物和说明书上标注该准产证的标记、编号。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持证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发现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注销其准产证并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准产证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持证企业应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换证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组织换证工作。

  第十六条 持证企业更名或产品执行标准、品种规格有改变的,企业应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变更准产证。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自接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组织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办理准产证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准产证被注销、有效期满或未办理变更手续的,企业须停止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第十八条 禁止涂改、转让准产证;禁止伪造、冒用准产证的标记或编号。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十条、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有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没有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有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没有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拒绝、妨碍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人员依法履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准产证的行为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准产证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政办〔2005〕136号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温州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八月八日

  
温州市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3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浙政办函〔2005〕13号)和省环保局、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监察厅、工商局、司法厅、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的通知》(浙环函〔2005〕18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和要求
  (一)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要认真梳理群众反响强烈的饮用水源地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噪声、生态破坏以及边界污染纠纷等问题,作为重点,着力解决。对于群众投诉后两年内仍未解决、群众反映仍然强烈的问题,要挂牌督办,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逐一解决。要将解决方案、时限以及工作进展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各地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大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力度,切实整改今年一季度“清洁饮水源、喝上放心水”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要加大城市噪声和大气污染整治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对各类生产、建设、生活、餐饮和娱乐行业的噪声和大气污染等问题进行集中治理,严格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进行查处。
  (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切实抓好三大水系特别是鳌江流域以及温瑞塘河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和市级环境保护重点严管区的整治进度;加大电镀、化工、制革、印染、造纸、食品等6个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特别要抓好今年年初全省通报的3家重点污染企业、3家限期整改企业和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生态环保执法跟踪检查中指出的3个亟待整改的突出问题以及连续两年环保专项行动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的整改工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大惩治力度,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的违法排污成本,坚决打击偷排、漏排、直排、稀释排放等严重违法排污行为,有效遏制企业超标排放。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近两年环保专项行动的情况,重点挂牌督办一批重大环境问题。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挂牌督办本行政区域内群众反复投诉长期未能解决的环境污染、违法排污问题。
  (三)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及“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要结合实际,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专项执法检查,特别是违反“三同时”制度、违法审批、越权审批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建设等情况。要对2004年底已建成并投产(或投入试运营)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清查,对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四)污水处理厂和部分超标严重的纳管排污企业。对已建成运行的和在建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部分纳管企业进行一次清查。重点检查2004年环保专项行动中查处的污水处理厂的整改情况和排污情况,以及部分超标严重的纳管企业的排污情况。对管网不配套的,2005年8月底前必须制定具体方案,限期解决;对不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导致超标排污的,依法征收超标排污费;所有污水处理厂应按要求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超过纳管标准的排污企业要查清厂区内清污分流情况,并责令限期整改,依法进行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五)固体废物污染。各地要依法推进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与管理工作。要对危险废物产生重点源进行检查,重点检查11个省危险废物重点管理单位;对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进行检查;对医疗单位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检查;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历史上遗留的危险废物进行检查。
  (六)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政策和规定。要对下发的各类文件及导向性政策进行一次清理,检查是否存在限制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承诺企业包干缴纳排污费、违规不予处罚等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降低环保准入标准的政策措施。凡是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不相符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对拒不纠正的,由上级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其曝光,必要时将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环保专项行动的阶段性重点
  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此次环保专项行动,从7月-11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各地要结合上述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统筹安排,分阶段突出重点。
  (一)连片污染反弹问题整治情况检查。国家环保总局最近陆续公布了2004年100余个连片污染问题整改名单。我市的制革污染整治,小电镀、金属加工污染整治,瑞安小熔炼污染整治被列入其中。我市的其他地方也存在着一些连片污染问题。各地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对连片污染反弹进行重点检查,及时严肃查处。各地要在8月20日前向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专项检查报告。
  (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专项检查。各地要在一季度“清洁饮水源、喝上放心水”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监察和监测力度,依法及时查处各种污染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明确各类保护区的水质类别,掌握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名单、保护区内新建项目等情况。对不应建设的项目要坚决搬迁,向一级保护区直排的企业要坚决搬迁或拆除。各地要在9月15日前向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专项检查报告。
  (三)重点排污企业违法排污问题检查。重点查处2004年集中整治的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违法排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问题。各地要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认真清理辖区内重点行业的排污企业,摸清每个行业中的企业数、排污情况、工艺情况。对严重超标排污、整改措施不落实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各地要在10月1日前向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专项检查报告。
  (四)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为应对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设限问题,最近国务院明确要求开展对纺织、印染行业企业的专项环保执法检查,及时公布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各地要结合专项行动,加大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检查力度,于8月20日前向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专项检查报告。
  三、切实加强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部门沟通协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函〔2005〕13号通知精神,我市各地由各级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的组织和开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协调配合,建立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制度,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及时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各阶段环境执法重点工作和整合各部门执法资源、提高行政执法整体效能的具体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污染防治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将加大监管力度作为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贸部门要监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监察部门要依法依纪追究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政府及部门负责人、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要把环保专项行动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格局中,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部门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认真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作用,及时排查调处环境纠纷;工商部门要依法注销、吊销被依法关闭企业的营业执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严防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各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工商局、监察局、司法局、安全生产监管局在行使各自职责时,凡涉嫌环境违法的案件应及时移交环保部门。各部门应由专人负责移送案件的受理工作,按规定程序办理移交或立案手续,处理结果及时通报。
  (二)严肃追究环境保护行政责任。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把环保专项行动作为推动各级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致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不依法行使职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政府及部门负责人、有关人员,要根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追究责任。
  (三)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各地要制订分阶段新闻报道计划,确定宣传重点,积极组织和协调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和跟踪报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展览等各种媒体形式,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环保专项行动。对于查处的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屡查屡犯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要进行跟踪报道、公开查处,定期公布查处情况并予以曝光,起到处罚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四、统筹时间安排
  我市2005年度环保专项行动整体时间安排为:
  (一)准备动员阶段。各县(市、区)政府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并将有关情况在8月12日前报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自查摸底阶段。各县(市、区)政府对辖区内重点污染问题进行深入检查,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挂牌督办名单,8月12日前将检查情况和挂牌督办名单报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全面整治阶段。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检查出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公开查处、曝光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各县(市、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挂牌督办问题整改情况于9月15日前报送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有关部门将不定期组织督查组到各地进行督查或暗查,公开查处一批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一批责任人。
  (四)总结考核阶段。各县(市、区)政府要及时认真总结环保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提交《2005年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和《环保专项行动三年工作总结》,于11月5日前报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汇总总结后报市政府和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地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考核。
  五、加强信息动态管理和报送工作
  在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的全过程,各地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确定专人负责环保专项行动信息管理工作,并及时报送环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各县(市、区)每周要上报上一周工作进展情况,并按期上报阶段报告。重要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随时报告,重点环境污染问题和查处的典型案件要及时上报。
  

  
  温州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
  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

  为保障我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环保专项行动)深入、广泛开展并取得实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浙政办函〔2005〕13号),参照省环保局等七委厅局制定的《浙江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内容
  各县(市、区)政府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的情况,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案件督办、污染反弹控制、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二、考核指标
  按照考核内容共设16项指标,设置不同的分值。具体指标、分值见《温州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考核评分细则》(附后)。
  三、考核依据
  1.各地按要求报送的文件、报告、专项行动进展信息等资料。
  2.市有关部门通过督察、检查、暗查工作掌握的情况。
  3.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反映的情况。
  四、考核程序
  1.各县(市、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进行自我测评,并附考核依据所必须的材料,于11月10日前报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地报送的资料及通过检查掌握的情况,对各地2005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按照考核评分细则进行核验、评分。评分情况反馈各县(市、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3.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考核评分结果进行审议,对前3名予以通报表彰。
  4.考核结果作为市环保专项行动总结报告的附件,一并上报省环保局等七委厅局和市政府。
  五、有关要求
  各县(市、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如实提供相关资料,严禁弄虚作假。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将通报批评。



温州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
环保专项行动考核评分细则


考核

内容
考核指标
分值
评分细则
考核依据

组织领导 35
1
确定环保专项行动领导机构
4
确定县(市、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组织此次环保专项行动的得4分,未确定的不得分。
阶段性工作报告

2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得3分,未制定不得分,未按时上报扣1分。
县级政府办公室下发的正式文件

3
制定宣传工作计划
3
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得3分,未制定不得分。
正式文件

4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3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得3分,未建立不得分。
会议纪要

5
建立案件移送制度
3
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得3分,未建立不得分。
正式文件

6
上报阶段性报告
9
按时上报三个阶段报告得6分,每缺一个扣2分,未按时上报每一个扣1分。
正式文件

7
上报工作简报
5
简报每周一期,总数不少于20期得5分,每缺一期扣0.5分。
按照电子邮件上报数量

8


上报各类检查信息情况
5
按照信息调度通知要求,每缺一大项内容扣1分,未按时上报扣0.5分。
按照在信息调度系统上的上报情况


案件督办 25
9
县级挂牌督办案件情况
10
挂牌督办案件数5个得10分,少于5个不得分,超过5个,每增加1个加2分。总分不超过20分。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10
群众环境污染投诉办理情况
10
查处率100%得10分,每少1%扣1分。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11
辖区内基层政府出台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错误做法纠正情况
5
全部纠正得5分,每发现一项纠正不彻底扣1分。没有上述情况的得5分,但抽查发现有一项即不得分,并通报批评。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污染反弹控制 25
12
省、市级重点监管企业稳定达标率
10
大于90%得10分,每少1%扣0.5分。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13
县级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
10
大于90%得10分,每少1%扣1分。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14
辖区内环境违法企业取缔关停情况
5
2003年以来已取缔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的或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线(设施)擅自恢复生产的,每发现一起扣1分,直至扣完此项分值。没有上述情况的得5分,但抽查发现有反弹的不得分,并通报批评。
阶段性工作报告,抽查

能力建设 15
15
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
5
达到一级标准化目标得5分,达到二级得2分,达到三级得1分。
标准化验收报告

16
辖区内12369环保热线开通情况
10
开通并有专人受理得10分,未开通不得分。
专项报告,抽查



北京市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细则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细则
市政府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全民所有制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因临时性、季节性生产或工作需要,招用工作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工,必须执行《规定》和本细则。
第三条 市劳动局主管全市临时工管理工作, 区、县劳动局主管本区、县临时工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本地区临时工登记、培训、介绍、收缴临时工养老保险基金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用工企业需要临时工, 应当招用持有“求职证”的本市城镇待业人员,并在被招用人的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办理招用手续、临时工养老保险手续,并按市劳动局、市物价局规定缴纳管理费。
因本市城镇待业人员满足不了用工需要,必须招用本市农民工的,按招用本市农民工的规定办理;必须招用外地农民工的,依照《北京市外地人员务工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招用临时工, 必须由用工企业和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统一文本及管理办法,由市劳动局制定。
第六条 临时工劳动合同争议, 争议双方当事人均可向用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企业所在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七条 临时工的工资分配形式, 由用工企业与临时工本人协商确定。
实行月工资制的,临时工的工资可以高于本企业同工种、同岗位合同制工人工资标准的20%。实行日工资制的,日工资不得低于2.50元;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日工资不得低于3.50元。
第八条 临时工可以享受用工企业同岗位、同工种合同制工人的岗位津贴、补贴(不含工资性补贴)和法定节日加班工资等待遇,奖金由用工企业确定。
第九条 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因工死亡的, 其善后待遇与合同制工人因工死亡的善后待遇相同。
临时工在企业工作期间因工负伤的,其医疗期间的工资和医疗等各项待遇,与合同制工人因工负伤医疗期间的待遇相同。医疗终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伤残程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与丧失劳动能力的合同制工人同等对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合同期内,由用工企业负责安排其? λ芗暗墓ぷ?合同期满,根据其伤残程度由用工企业发给相当于本人6个月至12个月标准工资数额的伤残补助费。
第十条 临时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 经医院证明需要停工医疗的,停工医疗期为其在企业实际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在医疗期内其医疗待遇,应当与合同制工人医疗期间的待遇相同,伤病假期间,由用工企业按下列规定发给补助费:
一、连续工作不满6个月的,不发工资和生活补助费。
二、连续工作满6个月的,不发工资,可以按照其标准工资的50%发给生活补助费。
三、连续工作满6个月,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发给其相当于1个月标准工资数额的医疗补助费。
临时工在劳动合同期间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由用工企业发给其家属丧葬补助费200元,并发给不少于其本人3个月标准工资数额的一次性供养直系亲属的生活救济费。
第十一条 从城镇招用的临时工, 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市城镇临时工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制定。
第十二条 临时工的劳动保护待遇, 应当与用工企业同工种、同岗位的合同制工人劳动保护待遇相同。
临时工因工伤亡事故,按照《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用工企业必须对临时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教育考核合格的,阶计渖细诠ぷ对从事特种作业操作的临时工,必须按照《北京市特种作业人员劳动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对在有毒有害和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场所工作的临时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 用工企业违反《规定》和本细则的, 由市、区、县劳动局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处罚或提请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按规定办理招用手续,擅自使用临时工的企业,每使用一名临时工罚款1000元。
二、对不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依照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处罚。
三、对违反有关临时工工资、劳动保险、伤残、医疗、丧葬等待遇规定的,责令严格按照本细则的规定执行,并处500元罚款。
第十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市、区、县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招用临时工,参照《规定》和本细则执行。
第十六条 本细则具体执行中的问题, 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细则自1990年7 月1 日起施行。



1990年6月6日